English

城里人爱上“城外书”

1999-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的人,对车水马龙的交通、上上下下的电梯、繁华舒适的商业大厦早就习已为常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以及其他便捷适用的家用电器,让城里人的体力劳动强度一降再降;各种帮助、指导、改善城里人生活娱乐的方法已使他们觉得厌倦,觉得生活圈子的狭小、单调。城里人在充分享受了都市生活的便利、舒适之后,忽然对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世界产生了兴趣:城里的公园已经变成外地游客的集散地,吸引城里人的是——郊游;城里的饭店已经满足不了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胃口,他们开始寻摸吃——野菜。一变带万变,城里人读书的眼光也有了变化,他们除了看自己熟悉的,更愿意知道自己不清楚的,而且与身处闹市的生活环境、生活氛围的距离越远越好,越不沾边越过瘾。于是,野生动物植物考察类、旅游探险类和文物古迹寻幽考古类图书,就自然而然吸引了相当一批城里人,使他们从这些“城外书”中得到了知识、乐趣和快感。

早在本世纪50年代,生态文学就在西方出现了,90年代的中国,这个主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批外国优秀作品被引进,同时中国自己的生态文学也崭露头角。最近,几家出版社都盯上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法布尔的《昆虫世界》,海南出版社以“法布尔观察手记”为题出版了一套丛书,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观照生命书系”选取了法布尔的三部作品。这些书把作者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头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也许这就是城市人所渴望读到的吧。

环境保护是城市人反省自身之后作出的反应,关于环境保护的书也逐渐走到前台,环保工作者的纪行文学最受欢迎。中国青年出版社去年出版了斯蒂芬·哈特的《动物的语言》,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人与自然系列”,包括夏勒(美)著《最后的熊猫》、葛雷克·派克(美)著《走进非洲》和伊莉莎白·马歇尔著的《狗的秘密生活》等5部。这些作者都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结集为书,夏勒曾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熊猫计划”,在四川卧龙进行了4年的熊猫研究。派克曾沉醉于南非原野几十年,马歇尔也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与狗、狼和澳洲野狗共同生活。中国自己的环保工作者也写出了一些作品: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了李青松主编的“人与动物系列丛书——野生动物保护专辑”,华文出版社出版了王乾著的《地球不能没有它们——野生动物保护纪实》,湖南科技出版社更是出了徐刚的一整套“守望家园丛书”。相比之下,中国作者拥抱自然的激情有余,而作品的纯美或文学性不足。但既然已经有了开始,走出城市的人们一定会继续做下去。

旅游探险类的图书不断增多也表现出城市读者新的阅读选择。一部外国特种部队用书《生存手册》今年3月由华文出版社推出之后,在新华书店的排行榜上连续几个月不离前十名,在其他各大书店的排行榜上也屡创佳绩。跟风推出的张实著《野外旅行指南》和美国人布莱克·伍德著《野外旅行安全使用手册》反响也不错,前者也曾进入新华书店排行榜前十名。

一些作家、旅行家,或者二者皆是,亲身游历、探察了祖国的神山圣水,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成书,带给那些没有条件旅行的城里人。比较明显的是,这些书的视点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西北部,即西藏、新疆等地,因为这里对城里人来说,有较大的神秘感和诱惑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西部探险丛书”:《与彭加木同行》、《楼兰——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罗布泊之谜》、《最后的罗布人》等,今年1月出版,已经售完。主编杨镰认为,现在的都市人视野已经放开,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增长见识,所以会对这种题材的书感兴趣;同时,通过阅读此类图书来调整情绪、尝试新体验,甚至逃避现实压力可能也是一个目的。

考古和探奇放在一起,使图书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具备学术精神却绝不同于学术论文的考古著作。这批著作不以学术语言拒读者于千里之外,又以考古特有的神秘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岳南的“中国文化史探秘丛书”,第一辑包括:《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四川教育出版社的“华夏文明探秘丛书”则包括了殷墟发掘、西藏访古、古蜀文明探秘、曾侯乙编钟发掘等内容。中国书店出版的景爱的《尼雅之谜》则是一部考古散文。这类书的主干毫无疑问是历史考古、文物发掘,其内容本身即具吸引力。比如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由马大正主编的“中国边疆探察丛书”有相当部分是考古纪实,该丛书的责任编辑汪稼明说,选择这样一个选题,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读者对边疆探险和考古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二是以往这类书由专家写作的太少,往往缺少学术性。这次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以通俗的语言来写作,甚至干脆采用他们几十年的考察日记,从而达到将学术性放在通俗讲述和具体描述的后面、令二者相融的目的。人们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总会产生“寻根”的欲望: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本丛书的深层次卖点。目前这套丛书的第一辑已连印3次,每种都卖出2万册以上。

对古老奇迹,或是天外来客的遐想可以唤起人们的幻想能力及勇于尝试、好冒险的“实验精神”。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探奇书多是外国人写的。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水晶头骨之谜》曾位居新华书店排行榜的第二名,吉林摄影出版社的《众神的宫殿》还占据过这个排行榜的首位。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另一本书《上帝的指纹》和海南出版社的《法老的复活》也都深受好评。近来,中国人自己编著的书也开始出现,如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失落的文明”系列,这套书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美学于一体,兼有故事性、逻辑性、资料性、趣味性、启发性和预见性,第一辑7种分别介绍了古埃及、西亚、爱琴、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以及玛雅文明。

“城外书”的出现及其畅销,说明了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出版界如果能根据自身情况,搞好策划和出版,其市场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